
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對睡眠的監控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傳統的睡眠監控采用傳導睡眠圖,但是該方法操作復雜且需要在睡眠者頭部固定電極,對正常睡眠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難以準確反應睡眠者的正常睡眠狀況。因此,本文提出了利用其他生理參數對睡眠質量進行監控的方法[1-2]。脈搏信號中包含豐富的生理信息,各種脈搏傳感器的出現使脈搏測量變得非常方便。嵌入式計算機系統具有體積小、功耗低、處理能力強等特點,因此非常適合于醫療設備的開發。如何將計算機技術和生物醫學信號處理技術相互結合,有效地監測人們的睡眠狀態,改善睡眠質量,是值得人們特別重視的。
1 設計思路
在睡眠過渡階段中,“失控的認知活動”致使人們遭受不同程度的失眠困擾。在近年的研究中,有許多跡象顯示,通過基于認知科學的心理控制,有可能使失控的認知活動中斷,那些致使人們失眠的失控的認知活動會在外界刺激下導致注意轉移從而被抑制[3]。在從覺醒狀態向睡眠狀態過渡時,脈搏會明顯減慢且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因此可以通過傳感器采集脈搏信號,判斷睡眠者的睡眠狀態。可以通過嵌入式處理器不斷依據脈搏信號所反映的睡眠狀態提供刺激,中斷從清醒到睡著這一過渡過程中的失控思維活動,使這些有害的思維活動持續地處于被抑制狀態,直至最終失活。
2 系統總體設計
根據設計思路的基本認知原理,系統采用脈搏監測的方式來監控睡眠,在不影響正常睡眠的情況下,利用脈搏傳感器采集人體脈搏信號,構建嵌入式系統監測使用者的睡眠狀況[4],在睡眠質量不佳的情況下,利用嵌入式微處理器發出合理的聲音刺激以達到提高睡眠質量的目的。整個系統由脈搏采集模塊、信號調理模塊、微處理器模塊、聲音刺激模塊、數據存儲模塊及數據顯示分析處理平臺等構成。系統結構框圖如圖1所示。
3 硬件設計
3.1 脈搏信號采集模塊
人體的脈搏信號具有幅度小、干擾強、阻抗高、頻率低等特點,采集過程中容易引入外界干擾(如工頻干擾、人體活動、高頻干擾和人體呼吸移動引起的基線漂移),常伴有嚴重的背景噪聲[5]。因此,脈搏信號測量必須經過放大和濾波等處理,才能滿足信號采集的要求。圖2為脈搏信號調理電路。
脈搏信號的能量頻段主要集中在2 Hz~20 Hz之間,最高頻率不超過40 Hz。脈搏傳感器采集到的電壓信號幅度值在0~20 mV之間,系統所采用的LPC2103片內A/D轉換器的輸入電壓值范圍為0~+3.3 V。為了滿足轉換要求,脈搏電壓信號需要被放大100~200倍。同時,為了更好地抗干擾,放大電路采用兩級放大。信號調理電路由一級放大電路、基線漂移抑制電路、50 Hz陷波電路、低通濾波器、二級放大電路組成。
一級放大電路采用差分輸入的方式,有效地抑制共模信號。差分放大器采用AD620,其具有極高的共模抑制比,可有效抑制工頻噪聲和人體靜電干擾。集成運放采用高輸入阻抗型。在電路設計中,設置一級放大電路的放大倍數A為20倍,則:
3.2 微處理器
系統選用NXP公司推出的基于ARM7TDMI-S內核、LQFP48封裝的LPC2103處理器作為嵌入式系統核心。LPC2103采用3.3 V和1.8 V雙電源供電,最高工作頻率可達70 MHz,內部集成8 KB的片內靜態RAM和32 KB的片內Flash程序存儲器。10 bit A/D轉換器提供8路模擬輸入使得調理后的脈搏信號可直接完成A/D轉化[6]。LPC2103價格低廉、低功耗以及小封裝充分滿足了系統設計的要求。復位電路設計中采用專用電源監控復位芯片CAT1025,以保證系統工作的穩定性。
3.3 聲音刺激模塊
根據人在睡眠和清醒時的脈搏信號的不同,利用嵌入式微處理器控制刺激器來產生聲音刺激,利用微處理器產生特定頻率的方波使得揚聲器發出聲響作為聲音刺激。只有合適響度的聲音才能抑制有害的思維活動,過弱的聲音刺激不能很好地轉移使用者的注意,而過強的聲音刺激會成為自然入睡新的干擾源。所以選取響度為使用者剛好能聽到的聲音作為刺激,通過編程來調節方波的頻率可得到需要的聲音刺激。
3.4 數據存儲模塊
系統采用SD卡存儲睡眠過程中的相關數據。SD卡大量應用于數碼相機、手機等大容量存儲設備,作為這些便攜式設備的存儲載體,具有功耗低、非易失性、保存數據無需消耗能量等特點,同樣適用于本系統設計。系統的硬件電路如圖3所示。
聲明: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電源網。本網站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本網站轉載的內容(文章、圖片、視頻)等資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我們采用了您不宜公開的文章或圖片,未能及時和您確認,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請電郵聯系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處理措施;歡迎投稿,郵箱∶editor@netbroad.com。
微信關注 | ||
![]() |
技術專題 | 更多>> | |
![]() |
技術專題之EMC |
![]() |
技術專題之PC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