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電源產品開發完成后,需要特別對EMI電磁干擾指標進行檢測。EMI對于電源產品來說意義重大,如果不能通過EMI,那就說明產品很有可能并不具備能夠在市場進行銷售的資格。經歷過EMI檢測的開發者都明白在EMI上花費的時間往往要多于產品本身的開發時長,因為在這一過程中對于EMI的調整都是基于摸索的經驗,那么什么樣的規則決定了測試是否通過呢?本文就將對EMI測試中的傳導測試法規進行介紹。
傳導測試的法規
傳導的法規因產品別的不同,其所適用之條文亦不同,一般是使用歐洲的EN-55022或是美國的FCCpart15來定義其限制線,又可以區分為CLASSA與CLASSB兩種標準,CLASSA為產品在商業與工業區域使用,CLASSB為產品在住宅及家庭區域使用,筆者所設計的產品為3C的家用電源,傳導測試頻段為150K~30MHz,在產品測試前請先確認申請的安規為何,不同的安規與等級會有不同的標準線。
圖1
圖1舉例為EN-55022 CLASSB的限制線圖,紅色線為準峰值(QP,Quasi-peak)的限制線,粉紅色為平均值(AV,Average)的限制線,傳導測試最終的目地,就是測試的機臺可以完全的低于其限制線,不論是QP值或AV值;一般在申請安規時,雖然只有在限制線下方即可申請,但多數都會做到低于2dB的誤差以預防測試場地不同所導致的差異,而客戶端有時會要求必需低于4~6dB來預防產品大量生產后所產生的誤差。
圖2
圖2為一量測后的例子,一般量測時都會先用峰值量測,因峰值量測是最簡單且快速的方法,量測儀器以9KHz為一單位,在150K~30MHz之間用保持最大值(maximumhold)的方式來得到傳導的峰值讀值,用此來確認電源的最大峰值然后再依此去抓最高峰值的實際QP,AV值來減少掃描時間,圖2的藍色曲線為準峰值的峰值量測結果,一般在峰值量測完后會再對較高的6個頻率點做準峰值(QP)與平均值(AV)的量測,就如同圖2所標示。
峰值與準峰值的差別在于:峰值量測是不論時常出現或是偶爾出現的信號皆被以最大值的方式置在接收器的讀值中,而準峰值量測是指在一時間內取數次此頻段的脈沖信號,若某頻率的信號在一段時間內重復出現率較高,才會得到較高之量測值;平均值則是對此頻段的振幅取平均值,典型的頻譜分析儀可將帶寬設定在30Hz左右來得到最真實的平均信號。
QP與AV相較于峰值,其偵測值必然較低,若一開始的峰值量測已有足夠的余度則不用再做單點的QP和AV量測。
現在的IC為了EMI傳導的防制,在操作頻率上都會做抖頻的功能,像是IC主頻為65KHz,但在操作時會以65KHz正負6K做變化,藉此來將差模倍頻的信號打散,不會集中在單一根頻率上,如果沒有抖頻功能,差模干擾在主頻的倍頻時會呈現單根很扎實的QP與AV,如同圖2的157KHz,儀器看到的峰值就會偏高,但讀起來還仍有9dB以上的余度。
通過以上介紹,相信大家已經進一步了解到傳導測試的法規的內容。想要有效地規避EMI,就要對其檢測法規有著極高的熟悉度,了解達到怎樣的標準才能通過測試,并且通過研究測試來進行找出應對方法。希望大家在閱讀本文之后能夠對EMI傳導測試有進一步的理解有所收獲。
聲明: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電源網。本網站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本網站轉載的內容(文章、圖片、視頻)等資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我們采用了您不宜公開的文章或圖片,未能及時和您確認,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請電郵聯系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處理措施;歡迎投稿,郵箱∶editor@netbroad.com。
微信關注 | ||
![]() |
技術專題 | 更多>> | |
![]() |
技術專題之EMC |
![]() |
技術專題之PC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