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把電池系統Pack線的情況補充如下,主要包含:
模組吊裝
線束總成支架
CMU卡裝
冷卻管路安裝
合蓋
點評:
1)模組線基本與德國齊平,本來也沒啥手動的
2)Pack線參觀的時候,基本把我們往測試的地方帶,實際你也看到了
電氣設備線束和BMU/CMU/PRA是手工裝的。
BMW對整個電池系統有著很強大的質量管控,整個技術核心是其MES系統對電池產線的數字化,可以兼容不同的配置。我們采用半手工的Pack線在節拍較低的條件下,是可行的。在較高的產品需求下,再一步步把總成組裝起來,AGV小車用起來就是了。
電池系統本身的一些內容整理一下:
電池系統的參數為:
這里核心敢宣傳按照極端的工況,5000次充放保持80%還真是不容易呢。這意味這可能出現最為極端的情況:
1)消費者只使用60KM的行程進行上下班
車主只使用純電模式來開
5000次可以覆蓋極端使用的8年
這個-30度我仔細想了一下,在電池冷透的條件下,再用隔熱的墊片去除傳熱路徑,畢竟沒有太多保溫的措施。
可能是這么來做的,沒有加熱,在低溫下用高壓電池冷啟動P2電機帶動發動機起來,先跑起來,再用軟件算法加熱電池。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無線充電。我在沈陽看到了無線充電的插電式混合動力的5系(這是第一臺上無線充電的新能源車),還有關于電池系統的壽命考慮,感覺插電式混合動力的出路找到了。為什么這么說呢?充電本身這個行為是有些違背人性的,而無線充電的部署,使得插電式混合動力的用戶體驗與混合動力拉平,甚至還能拜托加油的困擾。
無線充電的系統
長久以來,要說服高端客戶充電是很困難的事情,有以下幾個原因:
1)充電樁本身好看與否不重要,每天對著一個車插拔幾次,把線收好就是個困難的事情
從消費者使用習慣來看,雖然充電是新能源的標志,但是這個行為本身意味著他/她要找到一個有充電樁的地方;然后把車位置停好(車頭往前和往后對于插電和走線的位置并不相同),還要把充電槍插進去,然后刷卡啟動充電樁觀察充電是否正常。在辦完事回來,還得檢查充電是否順利和已經完成了,需要先對車輛解鎖,拔下充電槍,放好線。
對于這個過程,是每天都要這么來幾次,還要考慮有沒有樁,多少錢,順不順利,純電動還得焦慮里程夠不夠。
充電線如何優化將來會是個大問題(長度、硬度)。
2)更為極端的情況在于遇到極端點天氣,天冷點、下個大雨什么的,誰要去重復上面這個過程給你搞這個充電的事
下雨和下雪
還有個最為鬧心的事,不管是插頭還是充電線,用久了都比較臟,用久了實在不愿意用啊。現在這里祭出了這個神器。
上面這部分裝在車上下面這部分是基礎設施。
輸出電壓170~440V,最大輸出電流12A。
這個無線充電的控制器完成獨立的轉換功能,與交流的充電OBC分別輸入逆變器(配電單元)之后輸入電池內。
主要的高壓部件布置圖
無線充電的系統能量是獨立從一路逆變器輸入的。
在整個系統對位上面,還下了不少的功夫,特別是車身停放位置,由于發電端比較大,相對的冗余空間就充分一些。
小結:這臺PHEV是非常值得大家期待的。
聲明: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電源網。本網站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本網站轉載的內容(文章、圖片、視頻)等資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我們采用了您不宜公開的文章或圖片,未能及時和您確認,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請電郵聯系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處理措施;歡迎投稿,郵箱∶editor@netbroad.com。
微信關注 | ||
![]() |
技術專題 | 更多>> | |
![]() |
技術專題之EMC |
![]() |
技術專題之PC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