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段時間以來,吉利也正式對外解讀了其自主研發和設計的模塊化架構——BMA。作為自主品牌中首次推出的模塊化架構,BMA 即B-segment Modular Architecture,是吉利歷時四年打造的緊湊型基礎模塊化架構。
在吉利的定義中,BMA可以理解為百變的智能造車魔方。一輛汽車的動力模塊、電器模塊、底盤模塊、車身模塊等都可以如積木般隨意組合,各模塊接口在架構設計之初就實現了標準化和共享化,因此研發人員能夠輕松的在同一個架構上實現不同模塊的自由組合與搭配。
據悉,吉利繽瑞作為BMA首款轎車已經亮相,而該架構下的首款A級SUV產品SX11也將很快正式亮相。
為什么要推出BMA模塊化架構?
從定義上看,模塊化架構是“由汽車制造廠商設計的,不同級別、不同類別、不同車身底盤架構、不同電氣系統等共用的產品架構”。需要注意的是,汽車模塊化架構和汽車平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汽車平臺是指汽車從開發階段到生產制造過程中的設計方法、設備基礎、生產工藝、制造流程乃至汽車核心零部件及質量控制的一整套體系。
模塊化架構則是當汽車平臺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零部件的通用率不斷提高,汽車各部分總成例如發動機總成、變速箱總成、車身部件及電氣系統等以模塊的形式自由組合,從而廠商可以在一個平臺上開發出不同級別、不同類型的車型。
模塊化開發可以將先進的開發理念與互聯網、新能源等先進技術更好、更快地融合在一起,同時也能滿足消費者對車輛多樣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模塊化開發也可以幫助車企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和消費者需求,通過模塊化生產提高產能和效率,最終達到提升效益、減少研發周期的目的。
此前,大家比較熟悉的模塊化架構包括豐田TNGA、大眾MQB/MLB、寶馬UKL/CLAR、雷諾-日產CMF等。現階段,模塊化架構也已經成為當今汽車行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從某種層面看,模塊化架構是國際化車企術研發能力、生產管理水平、企業資金實力與供應鏈整合等綜合能力的重要體現,也為企業進入整體高銷量區間提供了底層支撐。
BMA模塊化架構有何技術特點?
弄清了模塊化架構的優勢和吉利推出BMA的基本原因后,再來看看吉利的BMA模塊化架構有何特點和優勢?
根據吉利方面透露的信息,BMA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多級別、多類型車型開發:可適用于A0至A+級,涵蓋SUV、轎車、CROSS車型、以及wagon和MPV等多種車型;軸距拓展范圍2550——2700mm,輪距拓展范圍1500——1600mm,車長、車寬也可以根據造型需求進行相應的調整。
2、提升空間利用率:BMA能夠在車長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動力總成、懸掛系統、座椅高度、人機工程、零部件布置的優化,提升車內空間利用率。
3、匹配多種動力組合:通過開發模塊化懸置系統、模塊化冷卻系統,可搭載1.0TD、1.4T、1.5TD等多種形式的汽油動力和PHEV、HEV、MHEV等新能源動力。
4、主被動安全設計:采用高安全結構設計:70%+ 高強度鋼比例,20%+ 熱成型鋼比例。此外,可實現L2級自動駕駛,未來可實現L3級別自動駕駛功能,搭載HID高度智能駕駛硬件。
相比其他模塊化架構而言,吉利認為BMA的優勢也包括幾點:
1. 模塊化架構在標準化、共享化、參數化設計上的突出優勢,相比傳統平臺,實現跨級別、跨類別產品的快速復用,進一步提升研發效率,同時使研發成本相比傳統平臺降低20%——30%。
2. 70%的零部件通用率,有效地減少了研發過程中反復驗證的相關工作,也有利于供應商不斷提升零部件性能以及質量。
3. 能夠做到傳統動力、與新能源動力車型的同步開發和同步推出。平臺時代,一個傳統動力車型若需要拓展成新能源車型,需要在平臺進行大量的設變工作,不僅效率低下,也容易產生研發風險。BMA架構完美了規避了上述問題,能保證新能源車型的各項性能和品質均不遜于傳統車型。
據悉,在BMA模塊化架構的支撐下,吉利新車研發時間縮短至18-24個月,相比傳統平臺研發速度提升近1倍。
基礎模塊化架構矩陣成型
值得注意的是,在BMA問世后,吉利目前已經形成了4大全球化基礎模塊架構:BMA、CMA、SPA以及全新一代電動汽車專屬架構。同時,四個現有產品平臺也會進行優化升級:B級平臺KC、SUV平臺NL、A級車平臺FE、以及為MPV打造的專屬平臺。
根據吉利的規劃,模塊化架構未來會在吉利集團旗下品牌之間,實現資源共享和規模化效應。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車總銷量達到了766630輛,同比增長44%,目前已完成全年158萬輛銷量目標的49%。未來,在吉利集團產品高銷量區間之上,模塊化架構將提供充分的底層支撐。
聲明: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電源網。本網站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本網站轉載的內容(文章、圖片、視頻)等資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我們采用了您不宜公開的文章或圖片,未能及時和您確認,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請電郵聯系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處理措施;歡迎投稿,郵箱∶editor@netbroad.com。
微信關注 | ||
![]() |
技術專題 | 更多>> | |
![]() |
技術專題之EMC |
![]() |
技術專題之PC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