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公司出售半導體業務的情況屢見不鮮。有的是因為長期虧損,想要甩掉半導體這個包袱; 有的則是為了保證其他業務的核心競爭力,做出的戰略調整。近年來,有哪些重大半導體業務出售的事件呢? 我們整理出了以下資料并進行了相關的分析,一起來看看吧。
IBM揚長避短
作為曾經的半導體行業領軍人物,IBM曾經與三星、聯電和AMD一起研發最新制造工藝,且始終走在最前列。
但當時芯片制造業務導致IBM的年虧損高達15億美元,連續9個季度營收下滑。 于是該公司開始想要剝離無法盈利的業務,希望在2015年實現盈利目標。
芯片制造的確門檻很高,AMD也同樣玩不動這項業務,于是早在2009年將旗下的芯片制造業務賣給了阿布扎比主權投資公司,因此成立了格芯。
而在阿布扎比主權投資公司的支持下,格芯成了IBM半導體業務的最終買家。 格芯主要看中IBM的工程師和知識產權,而非該公司的制造設施。
最后,格芯宣布收購IBM的全球商業半導體技術業務,包括所有與IBM微電子相關的知識產權、人員、技術以及兩座晶圓廠,而且IBM將在三年內向格芯支付15億美元。 同時,格芯還得到了IBM未來至少十年的Power處理器獨家代工權。
IBM出售半導體業務實屬無奈,長期虧損之下必須作出抉擇,盡快割肉自己不擅長的芯片制造業務。 雖然短期來看,IBM賣了一整個半導體業務不僅沒賺錢,還倒貼了15億美元。 但是長遠來看,這使得IBM能夠把業務重點放在核心的芯片開發和系統創新上面,揚長避短才是取勝之匙。
東芝斷臂求生
2015年,東芝先花了41.6億美元(其他日企出了10多億,總共54億美元)收購了美國西屋公司,再通過該公司 以2.2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西比埃公司(Chicago Bridge & Iron)的核工程業務。 本來以為是一項強化實力的并購,沒想到買來的是一摞欠條。
為了改善財務狀況,東芝曾在2015年將旗下的圖像傳感器業務以190億日元的價格出售給了索尼。 2018年,東芝又向美國私募股權公司貝恩資本為首的財團出售其芯片部門,出售價格為180億美元。 該財團還包括SK 海力士、蘋果、戴爾、希捷科技和金斯頓科技。
在轉讓東芝芯片公司股權的同時,東芝還向貝恩資本專為此次收購成立的Pangea公司再次注資3505億日元(約合205億元),獲得了Pangea公司約40.2%的決議權。
東芝出售半導體業務主要原因是入了核電的大坑,造成巨大的財務危機后,只能拆東墻補西墻,而最值錢的當然是東芝的半導體業務了。
半導體業務的確能創造巨大收益,但也是一個需要巨大投入且容易踩坑的事業,東芝半導體方面的核心業務是NAND芯片,可是三星、美光等競爭對手在這市場上已經占據了有利位置,再加上NAND價格大漲兩年已經讓東芝大撈了一筆,產業也即將進入周期性景氣下行,所以對于當時的東芝來說,斷臂求生乃是求生之道。
松下與富士通另謀出路
曾經,日本電子廠商都沉迷于擁有自己的晶圓廠,但正如上文提到的一樣,玩晶圓廠的門檻很高,再加上市場壓力巨大,于是松下和富士通便相繼開始拋棄系統芯片業務。
2014年,松下決定將位于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3家半導體工廠出售給新加坡半導體企業UTAC公司。 位于日本的3家主力工廠則出售給了以色列企業,主要進行用于超薄電視及數碼相機的半導體組裝生產業務。 同年12月,富士通將旗下三重工廠、會津若松工廠分割出來,成為獨立的半導體晶圓代工企業,聯電也取得了該公司12英寸廠9.3%的股份。
2015年3月,富士通與松下兩家公司的系統LSI業務正式合并,并接受日本政策投資銀行的注資,原富士通半導體SoC半導體部門與松下半導體部門組成了一家新公司索思科技(Socionext),并以無晶圓廠模式經營。 同年4月,松下對外銷售位于日本新瀉和富山兩地的三個主要生產半導體的工廠股權。
2017年是松下成立的100周年,松下為了實現10萬億日元的銷售目標,再次大規模剝離非核心業務,對無法盈利的多個業務部門進行裁員,并開始出售液晶面板生產線和半導體業務的股份。
松下押寶等離子電視失敗,富士通則在手機市場遇冷,于是近年仍在不斷重整、出售一些半導體業務。 安森美半導體獲得了富士通會津8英寸晶圓廠60%的持股,聯電也于去年購買了與富士通半導體所合資的12 英寸晶圓廠三重富士通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MIFS) 的全部股權。 松下則于近日又將旗下的二極管和三極管業務售予羅姆。
富士通和松下將旗下半導體業務不斷割離,原因之一是在此之上出現了虧損或者賺的太少,但這也與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衰敗密不可分。 所以,另謀出路才是自救之方。
半導體業務值錢,也容易虧錢
半導體業務做好了,是一顆搖錢樹,做不好是一個無底洞。 只有全神貫注在這個領域,注重研發、培養人才、建立完整的上下游生態鏈,才能做出一番成績。 上述的企業割舍半導體業務大多是出于無奈,有一個共同點是將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所以雖然多年來出售半導體業務的情況不少有,但這并不意味半導體業務是累贅,主要還是因為他們“不專心”。
聲明: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電源網。本網站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本網站轉載的內容(文章、圖片、視頻)等資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我們采用了您不宜公開的文章或圖片,未能及時和您確認,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請電郵聯系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處理措施;歡迎投稿,郵箱∶editor@netbroad.com。
微信關注 | ||
![]() |
技術專題 | 更多>> | |
![]() |
技術專題之EMC |
![]() |
技術專題之PC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