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華為海思這家公司,大家想必都不陌生,不過,大多數人對他的理解,大概是停留在麒麟處理器上,即使已經成為了國產最強的處理器,麒麟處理器也依然遭受著許多的非議,很多人認為,華為使用麒麟處理器就是在自討苦吃。
1、1991年下的一枚棋子
你可能不敢相信,海思半導體的前身,早在1991年就成立了,只不過當時它的名字叫華為ASIC(集成電路)設計中心,主要是為了研發集成電路芯片而建立的,從1991年到2003年,華為ASIC設計中心從無到有建立了一個可以研發千萬級ASIC芯片的團隊,為日后能夠進入到ARM行業和其它芯片領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2004年底,華為ASIC設計中心正式更改為華為海思半導體公司,專注于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成為了國內最早設計半導體行業的專業公司之一。華為的這個決定,在當時被許多人所不理解,因為芯片行業一直被認為是一個投入大,回報少的行業。除了國企和研究所之外,很少有公司會主動的深入這個行業,其它的芯片行業大多都是專注于某一類型芯片進行研發,或是研究一些周邊產品,很少有像海思這樣深入和布局整個半導體市場的民營公司。
2、虧損嚴重的ARM芯片
事實上,其他人想的沒錯,華為海思的ARM布局并沒有為海思帶來盈利,甚至是因為過高的研發投入需要華為本部對其進行輸血,每年的虧損都被計算在了華為的賬單上。但是,即使在當年華為最艱難的時候,也沒有停止對芯片的研發,現在華為有錢了,更是不可能停下自己的腳步,要錢有錢,要人有人。
2009年的時候,華為推出了自研的第一款處理器——K3,這款處理器的性能自然無法與當時的高端處理器相比,但是價格卻足夠低廉,所以華為的目標其實是聯發科、展訊所在的山寨手機市場,彼時的中國市場上手機品牌并不多,但是手機卻已經成為了許多人手中新潮的“玩具”,便宜的山寨機就成為了許多低收入人群的首選,這個市場還是十分廣闊的,但是,因為是第一款處理器,K3實際上并不成熟,加上不完善的銷售體系,讓K3很快就失敗了,市場最終還是被更有經驗的聯發科所占領。虧損不少的海思不得不將目光再次望向其它處理器行業,手機處理器這邊只能是暫時放棄了。
3、麒麟誕生
2010,蘋果自研發的A4處理器大獲成功,讓海思再一次看到了手機處理器的希望,在歷經兩年的研發后,終于是拿出了K3V2處理器。這顆處理器并沒有對外出售,而是直接用在了自家的旗艦手機上,當時的華為已經是開始正式涉足手機成品市場,不再打算做一個簡單的硬件供應商。
不過,K3V2依然重蹈了K3的悲劇,兼容性、功耗等都是攔在K3V2前面的大山,發熱量過大導致華為的手機續航短的同時還燙手。同時不兼容大部分游戲,且游戲性能也無法與高端處理器相比,甚至直接導致了那一代的華為手機銷量很差,甚至被人認為是“坑爹”手機,華為手機最初品牌名聲不好,也是起源于此時。
當時不少人都和任正非說,干脆使用高端的驍龍處理器就好了,憑借華為手機的信號和質量,還是可以在國內占據一席之地的,不過任正非沒有同意,而是授意華為手機繼續使用海思的處理器。之后的接任者就是麒麟910了,麒麟910是華為第一款麒麟系列處理器,同時也是第一顆面向高端上的處理器,同時還內置了華為自研發的基帶。有人也許想拿ARM架構來說事,實際上這沒有任何的意義,架構僅僅是一個房屋的材料,能不能搭建出好看而穩定的房屋,就需要憑借各自的本事了。
不要小看小小的基帶,基帶的研發直到今天,都依然是許多公司的心頭大患,世界上能夠量產性能穩定的基帶的公司一只手就可以數過來了。三星、高通、聯發科、華為,就連蘋果都無法自研出合格的基帶,而收購了英飛凌的英特爾,它的基帶性能也是坑了蘋果足足三代iPhone。
4、麒麟的崛起
雖然,麒麟910也不是一款優秀的處理器,它再一次拉低了華為手機的銷量,但是隨著一代又一代華為手機的推出,麒麟處理器也在實際的應用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改進,并且逐漸的變得好用起來。麒麟925成為第一款真正被高端市場認可的處理器,麒麟950則是真正打開了華為手機銷售局面的一款處理器。隨后的麒麟935、950、960的性能提升,讓麒麟正式成為了能夠與驍龍一較高下的處理器,此時,針對麒麟的罵聲也小了許多,沒人想到華為能夠堅持多年的虧損,將處理器做下去。
2018年10月,麒麟980發布,是世界上第一顆采用7nm工藝制作的ARM芯片,同時有著媲美驍龍845的性能,而且支持外掛5G基帶,而搭載麒麟980的P30 Pro、Mate 20等手機更是成為了全球熱銷的手機。
經過長達28年的發展,華為終于在半導體芯片行業,交出了一份讓人滿意的答卷。縱觀四周,同時期的半導體公司不是解散就是泯然眾人矣,僅剩龍芯等少數企業還在專攻某些領域,小心翼翼的呵護著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種子,在ARM處理器的道路上,華為海思只能一個“人”,也只有自己一個“人”,孤身前行。
聲明: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電源網。本網站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本網站轉載的內容(文章、圖片、視頻)等資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我們采用了您不宜公開的文章或圖片,未能及時和您確認,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請電郵聯系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處理措施;歡迎投稿,郵箱∶editor@netbroad.com。
微信關注 | ||
![]() |
技術專題 | 更多>> | |
![]() |
技術專題之EMC |
![]() |
技術專題之PC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