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電動汽車的花樣百出,消費者早已被顏值以及功能性的電動汽車所動心,被已經接受了它。在選擇純電動車的時候,電動車續航問題成為每個消費者所擔憂的第一因素。目前市場的大眾的純電動車為何續航里程不能做到一千公里甚至更長呢?該如何理性看待續航里程?
原因一:僅靠堆砌電池無法有效提升續航
我們熟知的筆記本電腦用的是鋰電池,這些電池雖然體積不小,分量不輕,但依然無法讓電腦滿負荷運轉哪怕半天。而純電動汽車用的鋰電池和筆記本電腦類似,而且對于電量的需求更大。增加電池組個數可以增加電動車的續航,但盲目增加動力電池,會讓電池的體積和重量不可控制,影響車輛性能和空間,讓增加電池的收益越來越低,直至毫無收益。
目前主流純電動車型的電池重量占整車重量的20%-30%。也就是說,在這個基礎上增加的電池容量都有20%-30%是用來拖動電池自身重量的。而且,這個比例只會隨著電池的增加而越來越大。
不光續航里程,車重還與整車動態性能息息相關。若車身過重,剎車、加速、轉向等方面都會受到拖累。不光開著難受,甚至會影響駕駛安全。因此通過堆電池來提升續航里程并不可行。正因如此,汽車廠商尤其是合資品牌,在續航里程的設定上會更均衡,技術路線會更著眼于綜合續航里程、操控和安全。
原因二:動力電池能量密度有限
除堆砌電池以外,還有一種增加續航里程的方法是增加電池的能量密度,也就是增加單位重量內電池的容量。
目前市上也的確也有多種不同能量密度的電芯可供選擇,主流的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從低到高有NCM333、NCM523、NCM622、NCM811等。數字代表了三元鋰電池中三種元素的比例,4種電池每千克的能量密度差距在5%左右。
但能量密度越高,電芯的穩定性就越低,就越容易熱失控。這也是為何,市面上的主流合資廠商因為嚴苛的全球供應商準入標準和測試標準,均選擇了穩定性更高的電芯,做不到很高的續航里程。比如大眾汽車目前還沒有車型匹配NCM811電池,福特領界EV也運用了熱穩定性較高的NCM622電池組。
綜合兩個原因來看,堆砌電池和提升電池能量密度在目前均無法大幅提升續航里程,所以根據日常出行所需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純電動汽車才更為合理。
日常通勤出行里程較短,續航里程并非掣肘
選擇電動車的消費者目前大部分是作為日常通勤家庭用車,而根據騰訊一線城市出行大數據報告顯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座一線城市超過95%的居民,平均日常通勤半徑小于25公里,平均通勤半徑在8-10公里。
所以算上電量損耗、使用空調等舒適設備以及各人駕駛風格造成的續航里程差異,300-400公里左右的續航對于在城市環境下使用電動車的消費者來說更為合理。為了極小的長途需求,花更多的錢拖著重重的大容量電池組,實際并不經濟。
目前市面上具備400公里續航左右的純電動汽車有很多,許多廠商推出了針對家庭使用的純電動SUV產品,諸如比亞迪宋Pro EV、小鵬G3、威馬EX5,合資品牌于去年開始也在純電緊湊型SUV市場發力,值得注意的是福特領界EV在2019年8月上市,它瞄準的緊湊型 SUV這個細節市場可以說非常精準, 用合理的續航里程,更強調的是合資品質,安全性和大空間。上述車型售價均在15-20萬左右,適合城市家庭通勤需求。
便捷充電服務才是里程焦慮真正的解藥
如果去咨詢那些已經用上了電動車的車主們,他們的回答會刷新大部分人的概念。他們會告訴你相較于純續航里程數字,真正應該關心的其實是充電設施網絡和充電服務。每個人每個家庭的日常生活活動半徑實際上是有規律可尋的,在半徑范圍內,需要的是便捷的公共充電網絡(寫字樓的停車場、大型商場)和家庭充電樁的結合,若是沒有便捷的充電服務,續航里程再長也毫無意義。因此,除了贈送給有車位的車主家用充電樁外,各家車企也通過自建或是與供應商合作的方式,組建了自己的公共充電樁網絡。
例如小鵬汽車接入了約10萬個第三方充電樁,基本覆蓋全國主要核心城市和道路;威馬則通過“即客行”APP整合了主流充電樁;福特的“福特派”APP計劃接入全國超過15萬根公共充電樁信息,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重點城市每3公里范圍內就能找到與“福特派”互聯的充電站,并提供業界首創的“先使用、后支付”的充電體驗。
除了公共充電的便利性,充電服務也是一個差異化競爭的點。威馬提供了移動服務車,提供應急充電服務,領界EV則提供了充電服務包,包含取送車、免費不限量公共充電、不限次數代客充電等七大服務內容。
放下焦慮,理性消費
綜上所述,在考慮純電動車時,續航里程并非唯一需要考量的因素。品牌、充電服務等方面都是重要變量。想要享受純電動車帶來的舒適家庭生活,充電服務及便利性和續航里程同等重要,畢竟在加油十分便利的今天,我們也沒有覺得大排量燃油車的續航里程會是購車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從燃油車到電動車,本質上的使用習慣并沒有改變,只是適應過程不一樣,但理性消費和向住不焦慮的用車體驗始終如一。
聲明: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電源網。本網站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本網站轉載的內容(文章、圖片、視頻)等資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我們采用了您不宜公開的文章或圖片,未能及時和您確認,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請電郵聯系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處理措施;歡迎投稿,郵箱∶editor@netbroad.com。
純電動汽車有一個傳統方案無法解決的重量問題 | 24-10-21 16:35 |
---|---|
EV 電池設計創新:擴大續航里程、延長電池壽命 | 24-03-13 15:07 |
Power Integrations推出高度集成的InnoSwitch3反激式開關IC,適合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應用 | 20-07-16 15:16 |
氫能源要排擠的竟然不是燃油車,卻是它? | 19-07-05 11:47 |
純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電源開關應用隔離式驅動器 | 18-11-20 14:27 |
微信關注 | ||
![]() |
技術專題 | 更多>> | |
![]() |
技術專題之EMC |
![]() |
技術專題之PC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