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光燈要實現較長的工作壽命,必須保證陰極保持800-1000℃正常工作溫度,才使電子發射與接收自由平衡,使電子粉減少緩慢,實現較長壽命。陰極的冷阻和熱阻的比值測量致關重要,這要分為啟動瞬間和正常穩定工作狀態下的兩個比值的測量,啟動瞬間示波器可以抓電流電壓計算比值,但穩定工作狀態時測試就麻煩了,請各位大俠分享經驗!
節能燈陰極冷熱阻比的測量
標準的雙端和單端熒光燈都有額定的電流和功率。由于國內小廠太多,他們的生產只管配比,很少對燈管的伏安特性進行測試。所以沒有標準的額定電流和電壓。好在他們大多是參照PHILIPS和OSRAM等大廠的燈管參數。
燈管燈絲的設計,已經考慮到在額定功率下工作,管流已經能保證燈絲正常發射所需要的溫度。
注意觀察燈絲電阻和燈管電流的配比關系。其實,燈管設計的先祖門,對于燈管電流和燈絲電流之間的關系都有一套的標準,一般不要電子設計的人操心。標準的燈管廠商提供的管電流和最大陰極電流,和最大陰極電壓,都是基于這方面的考量。
所以不調光的電路,在正常啟動以后,一般可以切斷燈絲電流。實驗也證實在正常條件下,切斷燈絲電流,燈管的壽命影響很小。
說的很不錯,很有道理,現在行業里小的公司對燈管的伏安特性根本就沒有什么特別的注意,大多數整燈廠都是研究的不深。更多的燈管廠也提供不了燈管相應的伏安特性值,這對于匹配帶來了很多的不利,更不用說壽命的保證了。能否請教燈管和燈絲的設計方面的經驗,比如T2 7W 管流在90AM左右,怎么去設定燈絲(包括阻值和燈絲的結構等),是否可以驗證?
另外,如何驗證一個燈管的管電流和最大陰極電流,和最大陰極電壓是合理的呢?謝謝!
說實話,不好意思,我做的不充分。不充分的原因如下:
1.在切斷的情況下,仍然有80mA左右的燈絲電流。
2.所作的實驗只持續了兩個月。重新測試參數和觀察燈管沒有發現異常。后來由于場地的限制,沒能繼續做下去。
3.另外這個實驗的前提條件下,燈管電流應該在標稱管流的+-15%的波動范圍下,功率波動應該在10%以內。如果管流過大,或者是某個陰極的電流過大,都可能損壞燈管。
4.我的整流器是采用APFC+IC反饋,燈管電流穩定,不隨電壓波動而變化。
5.只測試了常溫狀態下的工作狀態。
6.至于以上的結論,我是參考燈管工程師和OSRAM提供的燈管DIM參數,通過自己不充分的實驗得出的一個論斷。(僅供參考)。
最后我有一個假想,燈管在設計的時候一般要根據燈管電流來決定燈絲電阻。一般情況下,一種燈管的最大燈絲電流和最大燈管電流基本相當(從一些大廠的設計上看)。這樣在燈管電流最小的時候,靠燈絲電流維系燈絲溫度。而在燈管高亮的時候,管流剛好維系燈絲的溫度。以上只是假想,有待進一步驗證,但我目前還沒有推翻自己。
非專業人員,不敢班門弄斧。
我只是參閱了一些大廠的設計。基本上考慮的是燈絲電流和管流的關系,與管壓關系不大。
至于燈絲的結構,各種結構應該都是能適應需求的。關鍵是要有充足的預熱,同時陰極電流也不要超標。標準的燈管都有相應的標準。另外考慮的就是性價比了。
對于調光的燈具,要根據管流的大小,調節燈絲電流。
關于預熱的冷熱阻比。我的經驗如下:1. 燈絲電阻在8~12歐姆左右的,預熱時,冷熱阻比在3.5~4.2之間比較好。2. 燈絲電阻在2.6左右的,冷熱阻比在4.2~5.2之間比較好。 3. 燈絲電阻在1.5~2.2的,冷熱阻比在4.5~5.8左右。其實關鍵考慮的還是預熱能量。
曾經有一個飛利浦工程師介紹過,燈工作時候要看CVO的電壓波形,大家能否分享經驗,怎么樣的波形才是好的?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