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關村市場上售出的大多數的開關電源,都是額定功率300W以及以下的產品。這也是國內眾多品牌最集中的區間。拼得最厲害的方面是價格,同檔次的電源,比對手賣便宜20-30就有很大的優勢。因此這個檔次的電源對生產成本很敏感。現在因為國內的通貨膨脹,因為國際銅等金屬價格的飛漲(最近倒是降下來了),再就是人力成本也在上升,電源在總體的成本上不比往年低,但不是所有消費者都意識到電源的成本在漲,花兩百多買一個行貨電源一點都不算奢侈。一般消費者對電源的要求無是兩點:電源夠用,能帶得起機器來;再就是電源不怎么吵。在此基礎上越便宜越好,買機箱的時候“原配”的就再“合適”不過了。至于電源符合不符合規范標準的要求,輸出水平到底怎樣,會不會成為其他配件的“殺手”,消費者并不那么關心。本來也是,即使是不合格的電源,大部分情況下也只是慢性的危害。比如保護不好的電源也不是一定會燒主板或者自燃。輸出不穩定的電源也不會一下子把硬盤搞掛。即使是很不合格的電源產品,在一般用戶環境中也不會一定就引發多了不得的問題。
因此,國內這些電源廠商同質化的傾向很嚴重。打開那些大廠的電源看內部,每個都有自己鮮明的特色。而在國內廠商的這些產品則幾乎千篇一律。什么航嘉長城金和田大水牛的,老一點的小功率型號基本都差不多。電源的好壞基本上比得不是哪個廠商技術好,而是比誰更厚道一點,或者誰更善于做渠道,更會忽悠消費者。
再就是縮水成風,不合格產品多。某國內媒體曾經做過一個橫向評測,結果300W以下的電源實在是慘不忍睹,不合格的作假的。紙糊的PFC,和完全沒接入電路的PFC;容量小得多的電容等等。有些大廠的產品也都不能免俗。控制成本是對的,但控制得太厲害了也就沒法保證品質了。反正選擇這個檔次產品的消費者也沒有期待太多?
再就是小動作不斷。習慣于按峰值功率定名或者定型號。國內的航嘉長城帶頭玩這種把戲。把瓦數忽悠大了就好賣高價了,利益的核心所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