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在中國的幾個工廠都是后端的封裝測試廠。封裝測廠投入少、風險小,屬于半導體業內的勞動密集型的產業。
英特爾的全球布局中,其晶圓廠除設在美國本土之外,只分布在以色列、愛爾蘭兩個國家,而其后端的封裝測試則分布在勞動力比較充沛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哥斯達黎和中國。前端工序是它的核心,不可能移到中國來的。
由美國、日本等33個國家參加的瓦森那協定里,由于半導體是軍用和民用的兩用產品,所以也在限制出口的名單上?!拔覀儗χ袊某隹诙家绹3至己玫臏贤?。”全球最大半導體制程設備公司——應用材料公司——董事長詹姆斯?摩根透露。
按照瓦森那協定,成員國每半年向秘書處提交一份關于出口許可證的報告,匯報它們批準或拒絕的項目。同時成員國每半年從秘書處得到三個級別的報告:一份是關于批準發放許可證的報告,包括控制清單上的號碼、產品和技術的簡單描述,批準的數量和接收國等;一份是內容相同的關于拒絕發放許可證的報告;一份是關于拒絕向敏感項目發放許可證的報告,列出打算接收的國家的名字。
早在2001年上半年,當時新上任的布什政府凍結了克林頓政府對兩個電子束系統發放的出口許可,導致中芯國際與美國應用材料公司的訂貨合同撤消。
全中國的PC廠差不多都在為英特爾打工。
也正是因為瓦森那協議的限制,造成臺灣和內地的半導體產業差距。
雖然臺灣在1974年才將半導體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產業,但是由于臺灣能夠順利從國際市場采購到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很快,臺灣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就超過了內地。
就算是內地在此后投入巨資發展的908和909工程,也受到了美國、日本等國在設備、技術出口管制方面的限制,華晶、華虹等到國際市場采購設備都先后遭遇到了瓦森那協定的限制。
內地的半導體設備制造業發展起于上個世紀60年代,和半導體制造業同步開始,當時曾有上百家單位從事半導體設備研制和生產。但是這些設備制造業在跟蹤、仿制一段時間后與國外距離逐漸拉大。而此后的908和909工程先后從國外引進生產線,在應用材料等外資公司的強勢沖擊下,原來的半導體設備制造公司有90%先后倒閉。
根據專業調查公司iSuppli的統計顯示,內地半導體設備市場96%以上被外國公司占有,重要的半導體設備幾乎全是進口貨,2003年國產設備的產值不到5億元,所占市場的份額不到4%,市場上比較有競爭力的也只有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五研究所等少數幾家。
應用材料公司在中國的銷售收入達到約10億美元,占應用材料公司本財年全球銷售收入的大約10%至15%,而其余的中國半導體設備市場則被東京電子等公司瓜分完畢。
在美國和日本等半導體生產大國,其半導體設備制造業會隨著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但是在中國,這種情況目前述沒有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