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電子公司曾參與近100多家供應商的評鑒,因我是在品管部上班,與公司的另外兩個部門工程和采購各一人組成評鑒小組,主要的評估當然是品質管理,品質技術、ROHS等方面,在這里希望與同行多聊聊,交流交流經驗.
在這兩年中,到過電子元器件、包裝材料、塑膠廠等等行業的工廠,這其中有大廠,也有小廠,感覺臺資廠在儀器設備方面,人才方面比大陸廠真的好很多,有明顯的差距,大陸廠從研發實力、儀器設備方面確實是不如人,但是有部份的大陸廠也還可以.
請大家議議你的所見所聞如何?
曾經或現在參加過供應商評鑒活動的朋友請進
全部回復(35)
正序查看
倒序查看
@feng_qin
本人亦參與了一些廠商的Survey,同時也接觸到客戶的AUDIT,其中有很多的觀點比較有力度:1.針對機種看制程和公司品質控管2.也有全方位來看公司,且愣是把自己的思維加在供應商的身上的3.有效地建議性的4.建議樓主可以將每個環節的要看的項目的Comment一一例出來,那將更有意義,是吧
品質系統 5S管理方面(4分)
進料檢驗方面(4分)
制程檢驗方面(4分)
成品檢驗方面(4分)
出貨管制方面(4分)
糾正與預防措施方面(4分)
不合格品管制方面(4分)
產品標識和可追溯性方面(4分)
量規檢驗方面(4分)
信賴保證方面(4分)
采購 倉儲管理方面(5分)
生產計劃管理方面(5分)
交期確保能力(5分)
合作配合性(2分)
主動積極性(3分)
報表(5分)
價格竟爭性方面(5分)
生產工程 生產設備專業程度方面(5分)
設備保養維修方面(5分)
工程文件、工程技術能力方面(7分)
生能力方面(5分)
合作配合性(3分)
制程管理方面(5分)
進料檢驗方面(4分)
制程檢驗方面(4分)
成品檢驗方面(4分)
出貨管制方面(4分)
糾正與預防措施方面(4分)
不合格品管制方面(4分)
產品標識和可追溯性方面(4分)
量規檢驗方面(4分)
信賴保證方面(4分)
采購 倉儲管理方面(5分)
生產計劃管理方面(5分)
交期確保能力(5分)
合作配合性(2分)
主動積極性(3分)
報表(5分)
價格竟爭性方面(5分)
生產工程 生產設備專業程度方面(5分)
設備保養維修方面(5分)
工程文件、工程技術能力方面(7分)
生能力方面(5分)
合作配合性(3分)
制程管理方面(5分)
0
回復
@rczou
品質系統5S管理方面(4分)進料檢驗方面(4分)制程檢驗方面(4分)成品檢驗方面(4分)出貨管制方面(4分)糾正與預防措施方面(4分)不合格品管制方面(4分)產品標識和可追溯性方面(4分)量規檢驗方面(4分)信賴保證方面(4分)采購倉儲管理方面(5分)生產計劃管理方面(5分)交期確保能力(5分)合作配合性(2分)主動積極性(3分)報表(5分)價格竟爭性方面(5分)生產工程生產設備專業程度方面(5分)設備保養維修方面(5分)工程文件、工程技術能力方面(7分)生能力方面(5分)合作配合性(3分)制程管理方面(5分)
Dell of QSA/ QPA7.0你見過嗎?
系統是用QSA去Audit 制程是用QPA去Audit 如果這兩份那個電源廠可以拿到65分以上那工廠可以說是一流的品質!
不知你是否見過!
系統是用QSA去Audit 制程是用QPA去Audit 如果這兩份那個電源廠可以拿到65分以上那工廠可以說是一流的品質!
不知你是否見過!
0
回復
@yyx_512
唉,你說他不注重細節就算了,你評審的時候,指也他的問題點他還有點不賴煩,真不知道他們是怎么通過ISO的
我之前在一家臺灣做電子元件的公司做業務.也接待過很多來看廠的客戶.其實我們業務來說,對公司很不滿意的.
就像上面有個仁兄說的:做不好也就算了,對他提一點意見還不滿意.
其實工廠的一家管理人員,沒有認識到這些東西的重要性.認為有的體制:像ISO等,只是迫于大勢在買一個過來.裝裝門面.沒有認識會對公司本身會有多大幫助.
從我們的業務的角度來說,就很難了.公司的一些領導層我們是無法改變的,但客戶我們也是做為上帝來待的.這下就苦了我們了.
有時候,一些改正報告都得說些不太實際話.可能報告是寫了,但沒做,我們也沒法呀.唉.
就像上面有個仁兄說的:做不好也就算了,對他提一點意見還不滿意.
其實工廠的一家管理人員,沒有認識到這些東西的重要性.認為有的體制:像ISO等,只是迫于大勢在買一個過來.裝裝門面.沒有認識會對公司本身會有多大幫助.
從我們的業務的角度來說,就很難了.公司的一些領導層我們是無法改變的,但客戶我們也是做為上帝來待的.這下就苦了我們了.
有時候,一些改正報告都得說些不太實際話.可能報告是寫了,但沒做,我們也沒法呀.唉.
0
回復
@elefy
看來你是比較專業的,DELL對我們公司亦有做過AUDIT,好像不到70分,但他們說我們應是最好的,其實有些時候對這些東東亦不能太迷信的,中國的實際情況就是這樣的,有一個漸進的過程,現在大家都在搞文件,但是有沒有真正的執行,有沒有可行性,是值得考慮的,如中國SER,有沒有可能做起來,我想,目前為止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大家都在做啊,訂單是最現實的東東啊!
我同意您的看法.
可不可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看的.
但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東西還是有一定好處的.只是有的不必要的環節可以去掉.但現在的問題是,很多本地企業根本就不信這個,很混亂.
就像上面有一位兄弟說的:畢竟訂單第一.
這是也中國企業做不大,做不成規模的一個大原因吧.著眼于眼前.
現在的市場,不是只有做不完的訂單就能立于不敗之地的.
可不可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看的.
但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東西還是有一定好處的.只是有的不必要的環節可以去掉.但現在的問題是,很多本地企業根本就不信這個,很混亂.
就像上面有一位兄弟說的:畢竟訂單第一.
這是也中國企業做不大,做不成規模的一個大原因吧.著眼于眼前.
現在的市場,不是只有做不完的訂單就能立于不敗之地的.
0
回復
@rczou
確實是的,我到現在為止看過100多家了,程序相對來說比較完善的也就只有10幾20家,大部分都是不完善的,有些說是通過了ISO,在我看來跟本就沒有做ISO,肯定是花錢買來的.
一直在做廠商評鑒與輔導這部份工作!其實很多工廠根本就沒有辦法去評鑒和輔導,所有的工廠都在猛吹自己通過了什么什么的認證,做得有多好,結果一去看,程序確實寫得有條有理的,但根本都沒有去執行,通過ISO的工廠居然連最基本的三\四階文件都沒有,而且都不知道需要三\四階文件,真暈!這樣的工廠去評鑒也沒有任何的意義,你根本就看不到任何東西!這種廠商我們最多呆三十分鐘就走了,結果當然不用說了,直掉劃掉!總體來說,外資企業和臺資企業確實在這方面做的工作要多許多,比國內的大部份企業強多了!
0
回復
@elefy
是的,臺灣人能拉到外單,利潤相對高一些,同時他們外單對于硬件要求高一些,這叫門當戶對,內資相對來說原始的積累有個過程,硬件不好,外資不太敢給我們做的.這亦是這些培訓機構,認證機構火的原因.
說的有道理,其實這個正是培訓機構的生存理由,在這里我并不是否認培訊機構所起的作用,但是實在是有相當部份的內資廠總是認為請了培訓機構等等這些人花了這個錢就萬事大吉了,其實這就是企業的至致命缺點.
在中國有相當多的培訓機構正是抓住了企業這種心理,說些大道理如可如何的吹一下,再就是以在網上搜到的知名企業案例給你亂七八糟講幾天,錢就到手了.
說白了還是企業自身的原因才會把白花花的錢給那些機構的.
在中國有相當多的培訓機構正是抓住了企業這種心理,說些大道理如可如何的吹一下,再就是以在網上搜到的知名企業案例給你亂七八糟講幾天,錢就到手了.
說白了還是企業自身的原因才會把白花花的錢給那些機構的.
0
回復
@rczou
說的有道理,其實這個正是培訓機構的生存理由,在這里我并不是否認培訊機構所起的作用,但是實在是有相當部份的內資廠總是認為請了培訓機構等等這些人花了這個錢就萬事大吉了,其實這就是企業的至致命缺點.在中國有相當多的培訓機構正是抓住了企業這種心理,說些大道理如可如何的吹一下,再就是以在網上搜到的知名企業案例給你亂七八糟講幾天,錢就到手了.說白了還是企業自身的原因才會把白花花的錢給那些機構的.
現在歐盟的環保指令的執行,使測試機構大大的火了一把,但是現在有哪一家公司就只憑測試機構的一個報告而沒有一點擔心的將貨物發往歐盟,沒有,因為現在標測試的標準根本沒有出來,只是摸著石頭過河.等10月后才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是現在各個測試機構皆在說自已的如何如何專業,大的測試機構名氣響,但是測試方法亦不一定正確,我經歷過有的大的S測試公司,只要客戶要求,不問合不合理,皆按照客戶的要求測,我感到很可怕,因為我以前工作過的一個公司要求供應商按照一個統一的模式提供報告,那么他們感覺這樣才可以滿足要求,其實這是大錯特錯,不同類的物料應有不同的測試方法,不能因為客戶的要求,客戶的無知而迎合,這是一個大公司的不負責任的,誤導客戶,對整個行業極為不利的.
0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