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到網上有篇文章《不要一輩子靠技術混飯吃》,看了之后總想寫點什么。
《不要一輩子靠技術混飯吃》中的觀點大部分已經很陳舊了,現在做技術的也越來越理性,都已經明白文中所說的,技術可以換來穩定的生活和高的薪水待遇是有困難的。我們從這里一分為二的看,大家都知道,穩定和薪水高是相對的,比如工程師和業務員在生活上哪個更穩定(不是工作),工程師可以早上8點上班,可以下午5點下班回家陪父母老婆孩子。業務員行嗎?白天拜訪客戶,晚上陪客戶喝酒唱K(一般情況下,客戶還不愿意喝酒唱K,這時候業務員還要再三要求客戶賞臉,這個我一說大家都明白的),個中滋味可想而知。
我敢斷定,寫《不要一輩子靠技術混飯吃》這篇文章的人不是其他行業的人,而是一個做技術不成功人的抱怨。還有一篇文章《作為工程師,我們的心酸》,其實這里一點都沒必要,心酸啥,寫這篇文章的人很善良,我配合人事去人才市場招人的時候也不忍心拒絕一些求職的人,但談到心酸完全沒必要,你看傻子可憐,傻子看你更可憐,誰更可憐,未必說的清楚。
扯遠了,繼續討論《不要一輩子靠技術混飯吃》,這篇文章的初衷是好的,就是告訴做技術的不要鉆牛角尖了,太自傲了,不要一心只有技術。但表達方式有些偏激,容易誤導一些正在半途徘徊的未來技術精英走向不歸路。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電子工程師的自傲思想早已經被現實踐踏的一無是處,這是個好事,是成熟的標志。這篇文章現在成為21IC的熱貼已經不合時宜了,現在像我們已經30多歲的人了,知道和我們同時出道的業務員有一部分已經成了老板了,差點的也是區域經理,收入自然比我們多很多,但是你會發現,各種各樣的藥也會充滿他們的辦公桌、手提包,去年10月份香港展,我們公司去了20多個人,包括老總、銷售、技術。大家好不容易來趟香港,采購是免不了的,工程師們買的東西集中在手機、手表、PDA、MP4等,而業務經理們無一例外一人一大包價值上萬元的藥,我很奇怪為什么到香港買藥,他們說香港的藥要比內地的藥真。我說這話沒有別的意思,各有各的活法,誰更精彩也很難說。
說到人際關系,圈子,確實比做業務的小,人的個性決定了他對職業的選擇,做技術的一般情況下是不喜歡熱鬧的,為什么要逼不喜歡熱鬧的人去熱鬧,《不要一輩子靠技術混飯吃》這篇文章有這個導向,這是不合理的。文中舉了個有人為了趕一個項目2個月見不到女朋友的例子,我要說,如果“有人”這個人存在,那么他肯定是沒有女朋友的,也談不上多久不見。工程師不是雷鋒,就算是,也不可能一直是雷鋒。我一個工程師朋友,絕對是公司技術骨干,正在做一個和上海大眾的汽車電子合作項目,時間很緊,但他夫人(在安徽老家由其父母照顧)是2009年10月21日的預產期,他說要10月14日要回去守,公司當然不同意,要他晚點回去,我這為朋友說,不行,哪怕不干我也要回去。最后公司妥協了。我舉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不要把電子工程師妖魔化,電子工程師也有自己的圈子、朋友、親情。誰都不是傻子,誰會為老板無償犧牲。
現實告訴大家,技術創業確實不如業務創業成功率高,文中提到的,可以去市場招技術人員,我可以告訴大家,市場也可以招到業務人員,不要孤立的看問題,以免妄自菲薄。領導、業務說技術是編碼機器,在技術這里說領導和業務是白癡,這么容易的常識都不理解。誰人背后不說人,誰人背后不被人說。真的不需太計較。
另說一種說法說技術核心不是我們的,中國沒有技術。這個問題不是這篇文章的,但我覺得有必要一起闡述下。我們什么時候都別忘了,我們都是應用工程師,會用它就好了,把它做成能滿足大眾消費的產品,我們就成功了,其它的讓中國的院士們去想吧。舉個例子,比如說核心技術是鑄劍,我們沒有必要去掌握怎么鑄劍,會用劍就好了,練成“獨孤九劍”也天下無敵了,磚瓦匠同樣不需要知道磚瓦是怎么燒出來的。
最后總結下,我為什么標題不寫《駁“不要一輩子靠技術混飯吃”》,因為這篇文章有些觀點也是有道理的,對一些頭腦發熱的“技術憤青”有很好的療效。如果能正確理解當然是好事,但不能理解未免會走向極端,給人的感覺好象是做技術不如做業務。另外我覺的原標題中的“混”字用的很不恰當,做技術的人可以靠技術吃飯,而且可以吃一輩子。不懂技術的人在和懂技術的人搶飯碗的時候,不懂的人才是濫竽充數,才是“混”。愛好技術并讓他成為謀生的工具的朋友,才能是最快樂的,即滿足了別人,又娛樂了自己,何樂不為。堅定走自己的技術之路,不要輕易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