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C/DC基礎
作為一個不是以電源設計為方向的硬件工程師。我的目標是掌握LDO,BUCK,BOOST,BUCK-BOOST,FLYBACK這幾種拓撲。其他的拓撲如正激,半橋,全橋,PFC等我就不做了解。建議大家先看基本元件
里的所有內容。R C L D的參數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簡單,用好BJT和MOSFET更是每一個EE的基本功。
1.1. 參考資料
- 所有筆記的鏈接
- ADI-電源大師課(關注ADI智庫微信,有免費版本的)
- DC/DC粗略介紹
- DC/DC-電容電感的參數
- Load transient calculation
- DC/DC架構
- 精通開關電源設計-中文版-第一版
- Common Mistakes in DC/DC Designs
- Fixed Frequency vs Constant On-Time Control of DC/DC Converters
- how to measure loop gain
1.2. 名詞解釋
- DC/DC:直流到直流變換器
- AC/DC:交流到直流變換器
- SMPS:switching mode power supply
- LDO:low dropout 低壓差線性穩壓電源
- BUCK:降壓變換器
- BOOST:升壓變換器
- BUCK-BOOST:升降壓開關電源
- FLYBACK:就是反激式隔離電源
- CCM:continuous conduct mode
- DCM:discrete conduct mode
- VMC:voltage mode control
- CMC: current mode control
- SRF:self-resonant frequency
1.3. 總結
了解一個電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常用拓撲:
- 工作原理,
- 充電回路,放電回路。
- 每個節點的電壓電流波形
- 評價指標:
- 紋波電壓:Vripp
- 暫態響應:line regulation,load regulation
- 環路穩定性:1/2/3類補償
- 關鍵器件選型:
- L:類型,容量。Isat,Irms,DCR,寄生電容,諧振頻率
- C:類型,容量,耐壓,Irms,ESR,ESL,諧振頻率
- D:類型,Vf,If,Trecover,耐壓,漏電流
- MOSFET:損耗和功耗分析,If,Vce,Rdson,Cgd:Mealy Effect
幾個基本概念是貫穿整個分析過程的:
- 設計的要求:輸入電流和輸出電流都是穩定的值。在line regulation和load regulation時候除外
- 電容的電壓不能突變。
I=C*∂V/∂t
電容上的電流表示了電容上電壓的變化率 - 電感的電流不能突變。
V=L*∂I/∂t
電感的電壓表示了電感上電流的變化率。法拉第定律 - 電流流入電容的時間積分,就是電容的電壓抬升。如果想要穩態工作,電容上的電壓不波動,一個周期內電容的電流的I_total_mean=0。
Q=CV, Q=∫Idt
。 - 電感上的磁通,就是瞬時電流的值。如果想讓電感進入穩態,那么ΔΦ=0,那么ΔI=0。所以一個周期內電感上:ΔI_on=ΔI_off。
Φ=LI V=∂Φ/∂t
幾個經驗技巧:
- ΔIripp一般是Io的0.3-0.5
- 考慮到電感的體積和紋波電壓的tradeoff
- 開關頻率和電感值
- 一般我們不喜歡電感變大,因為容量變大到2倍,體積變為4倍。
- 增大f,可以用小的L
- f大了,EMC特性就差了。
- 輸出電容:
- 紋波電壓決定了電容的值。
- ESR決定了紋波電壓
- 輸入電容:
- 容值?
- 一般使用的電解電容,他有個參數是Irms,一定要考慮
2. 電源的功能和參數
- 電源的基本功能: 3. 軟啟動 4. 過流檢測 5. 欠壓檢測 6. 過壓檢測 4. 自舉電路
-
- 參數:
3. BUCK
- 最重要:
-
3.1. LDO和BUCK的區別
3.2. 參數選擇
- 效率的因素:
-
- 輸出紋波電壓&動態響應
-
- 選擇f和L
-
- 選擇MOS,功耗計算
-
- 選擇電容
-
3.3. LTspice
電壓:
各點的電流波形:
3.4. BUCK的電容
3.4.1. 輸入輸出電容的電流RMS
- 輸出電容的電流RMS:
- 簡單,計算三角波的RMS
- 輸入電容的電流RMS:
- 復雜,背公式吧
- 也有簡單的等效公式:
-
3.4.2. 穩態的紋波
- 以上兩者都會影響到電容的選擇,主要是C和ESR上
- 用波形分析,哪種分量占主導:
-
- 經過復雜的公式推導后,我們可以得到一個近似的公式:ESR和C和輸出紋波的關系
- 近似公式,在中ESR區域有點不準。
- 其實圖中還根據ESR和C的關系,分為高中低ESR區域
-
-
- 看似這個近似公式是吧ESR和C上的紋波均方相加了。
3.4.3. 高頻紋波
之前計算的都是基于紋波電流產生的紋波電壓。事實上還有第二種紋波,是因為電感的寄生電容,導致諧振,產生一個電流spike。這個時候,需要并聯諧振電容來吸收尖峰。You will not know the capacitor values until after you test the running power supply for ringing noise。
- 為什么我們已經加的電容起不到作用:
- 寄生參數
- 電容的ESL:
- 走線的ESL:
- 寄生參數
- 選擇合適的高頻電容:
- 諧振頻率和容值,封裝,材質有關系
- 諧振頻率:
3.4.4. transient response的紋波
就是負載突然變大變小,導致的輸出紋波產生的overshoot和undershoot。這個需要計算電容的C和ESR。一個籠統的公式I*t=C*dv
,這里沒有考慮ESR,同時t也是很難得到的。建議使用ADI的CAD工具去挑選合適的C,可以抑制住overshoot。loop gain的帶寬越大,transient response的幅度越小
3.5. 電流的模式
電流模式:
- CCM:電感的電流不會到0
- DCM:電感的電流會到0,然后關斷
3.6. 控制模式
控制模式:
- VMC:電壓模式控制
-
- CMC:電流模式控制
-
3.7. 補償
- 二型
-
- 三型
-
3.8. 最小開通時間
有些BUCK IC有一個參數:最小開通時間 這個參數的作用: - IC可以控制MOS最小的開啟時間 - 計算: - 輸入16,輸出1.8,那么D=0.8 - Ton=D*T=D/T>30ns - 如果算出來的Ton很小,那么MOS管會來不及關斷
3.9. EMC考慮
環路中,di/dt,dv/dt變化大的節點,EMC的影響會很大。di/dt:會耦合到線路的寄生電感上dv/dt:會耦合到對地的寄生電容上
4. BOOST
4.1. 輸入輸出電容的電流RMS
5. BUCK-BOOST
5.1. 輸入輸出電容的電流RMS
- 只看前面兩個開關是buck。只看后面兩個開關是boost
-
6. FLYBACK
7. 環路控制模式
電壓控制模式 很穩定,很好。需要三型補償網絡 但是如果有CCM VCM模式的時候,補償網絡效果不同,需要compromise
使用網分測試電源的環路增益 穿越頻率越高,瞬態響應越好,但是越不穩定。 穿越頻率越低,就是阻尼系數越大,瞬態響應越差,但是越穩定 使得穿越頻率在開關頻率的1/5,會有45°的相位裕度
current mode 會忽略剛開始的spike。所以也有了一個minimal on time
占空比大于50%需要斜率補償
8. Layout 建議
8.1. 電感的漏磁
SRF分析 BUCK的紋波 流過電容的電流是三角波 電容的ESR:三角波 C:正弦波 ESL:方波 但是電感會有寄生電容,產生自諧振,導致了一個spike。 解決方式:寄生電容小的,諧振頻率高的。 多個輸出電容并聯,可以減小ESR ESL 減少dv/dt,在開關節點,串聯一個小電阻,會減慢沿,但是降低效率
電感漏磁怎么辦:
- 選個帶屏蔽殼的電感
- 漏的磁,最終會感應到電容的ESL上,但是V=ΔΦ/Δt?
- 輸出電容,遠離電感
9. 電源防護
10. 鋰電池充電
11. 其他總結的資料
這里的內容,已經包含了很多電源大師課的內容。如果還想細致地了解一下,請看我做的
12. FAQ:
加強內容:MOS的損耗分析。電流控制電壓控制。1,2,3型補償??這幾點又忘了……
12.1. 為什么輸出有一串的電容并聯
- 暫態響應對電容的容值有更強的要求,一般只能用電解電容滿足容量要求。
- 同時為了控制電解電容的ESR,需要并聯陶瓷電容。
- 吸收spike。
- 因為電感有寄生電容,有個諧振頻率會讓電感電流有個spike。
- 這個spike會流過電容,產生高頻的紋波spike。
- 這個時候需要輸出電容吸收掉這個spike。
- 電容一直在考慮ESR,ESL。在高頻下也有一個諧振頻率。這個頻率點的阻抗最低,能最好地吸收spike。
- 每個電容的諧振頻率是不一樣的,所以就要并聯很多個電容,組成不同的諧振頻率的吸收點。
- 以上兩個原因就是為什么輸出會并聯一堆的電容。簡單的說就是要組成大容量,小ESR,多個諧振頻率吸收峰。
12.2. 為什么有了BUCK等拓撲,還要用各種控制原理
常用的控制原理有:
- 電壓控制
- 把輸出的電壓,經過分壓采樣電阻之后,和誤差放大器的Vref比較,最終控制D。
- 電流控制
- 在電壓控制的基礎上
- 多了,電流采樣的環節,采集了輸入的電流。
這些控制原理實現了閉環控制。如果只有BUCK,那么就是開環控制,Vin變了,D也不變,輸出就不穩定了。引入了閉環控制之后,就要分析環路的穩定性,分析補償方式。因為電壓控制和電流控制引入的傳函不同,零極點個數也不同,所以補償方式也不同,但是補償都是基于誤差放大器的反饋網絡進行補償的。
12.3. 為什么我們沒有關注電源的穩定性
- 首先理論分析復雜。
- 因為有控制器和PWM環節
- 其次實驗室是可以測量的,但是需要網分。
- 給反饋電阻上注入一個小信號,測量輸出的信號,多次測量就可以得到閉環傳輸函數了
- 因為IC內置了反饋補償網絡。
- 就算外置了補償網絡。按照典型設計,選取一樣的電容電感,就可以用它的補償網絡。
12.4. 怎么測試寄生參數
寄生參數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