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照明行業,十年以上的從業者聊到行業的變遷可能都會心生各種感慨,大家曾目睹白熾燈時代的輝煌與落幕,親歷LED革命帶來的顛覆與洗牌,也曾在行業被貼上“傳統制造”、“夕陽產業”標簽時感到迷茫。然而,歷史的吊詭之處在于,當所有人都以為終局已定時,新的變量卻悄然而至,將整個產業帶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紀元。
這篇文章將以智能家居從業者的視角,客觀地剖析照明行業這一發展歷程,以及我們當下所處的、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智能時代。
第一階段:光效為王的時代——技術驅動下的黃金歲月與增長瓶頸
照明的本質需求是驅散黑暗。從愛迪生發明商用白熾燈開始,整個行業的核心驅動力在長達一個多世紀里都未曾改變:追求更高的光效(Luminous Efficacy)與更長的壽命。
在那個時代,行業的話語權高度集中在少數幾家國際巨頭手中,如飛利浦(Philips)、歐司朗(Osram)、通用電氣(GE)。他們憑借深厚的技術專利壁壘(如燈絲技術、氣體放電技術)和全球化的渠道網絡,構建了堅不可摧的商業帝國。彼時的競爭,是圍繞流明(Lumen)、瓦特(Watt)、顯色指數(CRI)和壽命展開的硬核技術競賽。產品形態相對單一,商業模式也極為清晰:生產和銷售光源及燈具。
然而,隨著熒光燈、節能燈等技術的成熟與普及,光效的提升逐漸進入平臺期。產品的高度同質化和市場飽和,使得價格戰成為常態。尤其是在中國,龐大的制造能力迅速拉低了傳統光源的成本,利潤空間被急劇壓縮。正是在這個節點,“夕陽產業”的論調開始甚囂塵上。對于從業者而言,那是一種真切的焦慮:當一盞燈的耐用性從1000小時躍升至8000小時,消費者的復購周期被無限拉長,行業的增長天花板似乎已清晰可見。
第二階段:LED革命——產業的解構與重塑如果說傳統照明是一個基于物理學和材料學的“封閉”產業,那么LED(的出現,則是一場徹底的、自下而上的“電子化”革命。這不僅是一次光源的迭代,更是對整個產業鏈的徹底解構與重塑。
1. 技術壁壘的瓦解與產業鏈的轉移: LED的核心是半導體芯片。這使得照明行業的技術核心從“玻璃吹制、燈絲抽運”轉向了“芯片、封裝、驅動電源和散熱結構”。技術的轉變,極大地降低了行業準入門檻。原有的專利護城河被繞開,產業重心迅速向擁有強大電子制造業基礎的亞洲,特別是中國大陸轉移。我們見證了木林森(MLS)、歐普(Opple)、雷士(NVC)等一大批本土品牌的崛起。他們憑借成本優勢、靈活的市場策略和龐大的本土渠道,迅速占領市場,甚至開始向全球輸出。
2. 品牌的興衰與巨頭的轉身: 面對這場革命,昔日的巨人顯得步履蹣跚。GE照明業務的出售、歐司朗的分拆、飛利浦照明業務獨立為昕諾飛(Signify),這些標志性事件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終結。他們必須剝離沉重的傳統資產,通過收購或戰略轉型,才能跟上新時代的步伐。與此同時,舊秩序的瓦解也催生了新的混亂。由于技術門檻降低,大量中小企業涌入,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一度非常嚴重。LED行業在經歷了爆發式增長后,迅速進入了更為慘烈的紅海競爭。此時,“夕陽產業”的論調非但沒有消失,反而因利潤的稀薄而顯得更加真實。
第三階段:智能互聯——從“物”到“節點”的價值躍遷
正當整個行業在LED價格戰的泥潭中掙扎時,一個意想不到的變量出現了——“物聯網(IoT)”。
最初的“智能照明”是最為樸素的,它僅僅是調光、調色、遙控開關。在當時,這更多被視為一種“錦上添花”的噱頭,而非剛需。許多業內人士都曾對其市場前景持懷疑態度。我們認為,消費者為如此簡單的功能支付高昂溢價的意愿并不強烈。
然而,我們低估了兩股力量的合流:一是智能手機的普及,二是智能音箱等AIoT中控平臺的崛起。
當照明不再是一個孤立的設備,而是可以被手機App、語音助手(如Amazon Alexa, Google Assistant, 小米小愛同學)輕松控制的網絡“節點”時,它的價值發生了根本性的躍遷。它不再僅僅是一個“物”(Thing),而是一個“智能家居的天然入口”。
圖片來源:https://yeelight-pro.tw/2021/04/26/smarthome-building/
為什么照明是智能家居的天然入口?
原因有三:
- 高普及率: 任何建筑空間都離不開照明,它是最高密度、最無處不在的電工類產品。
- 天生帶電: 燈具自帶穩定電源,為集成傳感器、通信模塊提供了便利,無需額外布線或更換電池。
- 戰略位置: 燈具通常位于天花板中央,是采集空間數據(如移動、光照、溫濕度)的絕佳位置。
圖片來源:https://yeelight-pro.tw/2021/04/26/smarthome-building/
想通了這一點,各位從業者才恍然大悟:行業賽道已經徹底改變。競爭對手不再只是隔壁的燈具廠,而是小米、華為、阿里、谷歌這樣的科技巨頭。他們看中的并非燈具本身的利潤,而是其背后所連接的用戶、數據以及整個智能家居生態的控制權。
第四階段:AI賦能——邁向“無感”服務與空間智能
如果說互聯是讓照明“活”了起來,那么AI(人工智能)的注入,則是讓照明開始擁有“思考”能力。我們正處在這個時代的開端,其核心是從“主動控制”走向“無感服務”。
未來的照明系統,將不再需要用戶頻繁地通過App或語音下達指令。它將是一個集成了多種傳感器的智能體,通過AI算法學習用戶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模式,并主動提供最適宜的光環境。
- 人因照明(Human-Centric Lighting): AI可以根據時間、天氣、以及室內人員的活動狀態,自動調節光線的色溫與亮度,模擬自然光的節律,從而改善人的情緒、健康和工作效率。這不再是簡單的“調光調色”,而是精準的、個性化的健康服務。
- 空間數據分析: 在商業領域,集成AI視覺分析的智能照明系統,可以對客流、顧客動線、貨架關注度進行匿名化分析,為零售商提供寶貴的商業洞察。在辦公領域,它可以實時監測工位使用率,實現空間資源的動態優化和節能管理。
- 預測性維護與能源管理: AI可以預測燈具的壽命和潛在故障,實現主動運維;同時,它能結合電價波動、自然光照強度和人員分布,以最優化策略進行能源管理,實現極致節能。
在這一階段,照明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已經不再是硬件本身,而是“軟件、算法、生態系統和數據服務能力”。傳統照明品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必須從“硬件制造商”向“解決方案服務商”乃至“科技公司”進化。昕諾飛(Signify)大力推廣的Li-Fi(可見光通信)技術和Interact物聯網平臺,正是這種戰略轉型的典型代表。
回首過往:光之所及,皆為可能
回顧照明行業的百年變遷,其路徑清晰地展示了一個傳統產業如何通過技術迭代完成自我救贖與價值重塑。從提供“光”這種單一物理產品,到提供LED驅動的節能電子產品,再到如今提供以“光”為載體的智能連接節點和數據服務平臺。
我們曾以為自己身處夕陽之下,但未曾想,這只是新一輪黎明前的暮色。照明的邊界正在被無限拓寬,它已經成為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交匯融合的關鍵樞紐。未來的競爭,將不再是流明與瓦特的戰爭,而是協議、數據、算法和生態的博弈。
作為這個行業的深度參與者,前路挑戰重重,但未來更是期待。因為大家手中的產品,已不再僅僅是為了照亮一個空間,而是為了賦能一個更加智能、健康和高效的世界。光之所及,皆為可能。這,或許是照明行業接下來最激動人心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