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簡介 /
曾經,在軌道車項目電路板D02_MB_V100和D02_MB_V101兩個版本的實際應用中遇到繼電器無法可靠吸合的問題,本文從理論上分析了繼電器無法可靠吸合的原因,記錄了改進測試的結果,并提出了改善該問題的方案,且在后續電路板D02_MB_V102版本的應用中驗證了該改善方案的有效性。
02
/ 問題分析過程和結果 /
圖1 基于射極跟隨器的繼電器驅動電路
1. 驅動電路原理圖
根據圖1 電路板D02_MB_V100版本繼電器驅動電路(這其實是不正確的負載驅動電路,具體詳見[三極管驅動電路的原理詳解])和光耦TLP293-4 Datasheet
發光二極管LED的正向壓降典型值是 VF = 1.25V @ IF = 10mA
LED陽極接限流電阻到24V,當限流電阻為2.61k時,可得發光端的電流為
IF = (24V - VF) / 2.61k = (24V - 1.25V) / 2.61k = 8.72mA
2. 繼電器的吸合電流
圖2 TLP293-4 DS參數
根據TLP293-4 Datasheet,DETECTOR端集電極-發射極飽和電壓典型值為VCE(sat) = 0.2V;
圖3 HFD23/003-1ZS DS參數
根據繼電器HFD23/003-1ZS Datasheet,該繼電器的吸合電壓Pick-up Voltage為2.4V,線圈電阻為45R;
可得,繼電器的吸合電流Pick-up Current為
Ipick-up = (2.4V - 0.2V) / 45R = 48.89mA
3. 光耦的電流傳輸比
根據TLP293-4 Datasheet,該光耦的電流傳輸比范圍是 CTR = 1 - 6,DETECTOR端的集電極電流最大值為ICmax = 50mA;結合該繼電器的吸合電流為 Ipick-up = 48.89mA 可知,直接使用該光耦的DETECTOR端驅動繼電器是無法可靠吸合的,分析過程如下:
當CTR = 1時,理論上DETECTOR側集電極電流IC = 1 * 8.72mA,繼電器無法吸合。
當CTR = 6時,理論上DETECTOR側集電極電流IC = 6 * 8.72mA = 52.32mA,大于繼電器的吸合電流 Ipick-up = 48.89mA,是可以吸合的;但是,實際上,卻無法吸合。
原因是,此時的集電極電流 IC = 52.32mA 已經超過了 ICmax = 50mA 的限值,光耦器件會有溫升而導致CTR下降。
4. 電路設計缺陷總結
圖4 TLP293-4 DS參數
綜上所述,如圖1所示的電路設計缺陷在于:
1)光耦內部DETECTOR的電流驅動能力有限,針對TLP293-4只有ICmax = 50mA;
2)電路被錯誤接成了類似射極跟隨器電路,只有電流放大,沒有電壓放大,導致功率放大不足。
03
/ 改進方案和測試結果 /
將光耦LED的限流電阻從2.61k減小到750R,可得
增加后的LED電流為IF = (24V - 1.25V) / 750R = 30.33mA
當CTR = 1時,DETECTOR側集電極電流IC = 1 * 30.33mA = 30.33mA,繼電器無法吸合。
當CTR = 3時,DETECTOR側集電極電流IC = 2 * 30.33mA = 60.66mA,理論上此時繼電器能夠吸合,但由于超過了集電極電流為50mA的限值,會導致CTR不穩定,從而導致IC = CTR * IF不穩定,繼電器的吸合也不穩定。
實際測試結果,與上述理論分析相符合,繼電器吸合不穩定。
04
/ 改善方案和測試結果 /
圖5 改善后的繼電器驅動電路
圖5是改善后的電路方案,有以下幾點改善:
(1) 通過在光耦DETECTOR側增加NPN三極管Q1,二者一起構成達林頓三極管,具有較強的電流驅動能力。說明:電阻R5可根據實際需要調整阻值,決定三極管Q1工作于線性放大區還是飽和截止區。R4為繼電器線圈預留的限流電阻位置。
(2) 將感性負載繼電器轉移到達林頓三極管的集電極(且預留限流電阻位置R4),這樣既有電流放大,又有電壓放大,具有更大的功率放大能力。
(3) 在感性負載續流二極管D2回路上預留限流電阻位置R7(這點,電路板D02_MB_V102版本中沒有,后續電路設計可以增加)。
后續驗證結果,繼電器可以可靠吸合和釋放。
05
/ 總結 /
本文從理論分析和實際驗證兩個方面解決了軌道車項目中D02_MB電路板通過光耦來驅動繼電器存在吸合不可靠的問題,對后續基于光耦來驅動繼電器的電路設計具有較好的指導意義。
該型號HFD23/003-1ZS感性負載繼電器直接接在光耦DETECTOR的集電極也不合適,因為繼電器的吸合電流為48.89mA,接近光耦DETECTOR集電極ICmax = 50mA限制,設計裕量不夠...